敏捷过程中的软件需求分析(2)

发表于:2011-12-14来源:未知作者:贺炘点击数: 标签:
这引发了我们进入详细的敏捷需求分析话题中第一个问题,需求的参与者如何定义? 3.1需求的参与者 敏捷需求分析过程的参与者,包括客户/用户、需求分

这引发了我们进入详细的敏捷需求分析话题中第一个问题,需求的参与者如何定义?
3.1需求的参与者
敏捷需求分析过程的参与者,包括客户/用户、需求分析人员(业界一般也称之为商务分析师或业务分析师,business analyst,本文并不讨论词汇的细致差异,下文统一简称BA)、开发人员、测试人员,其他相关的角色有项目管理者等。在《敏捷宣言》(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)中[3],强调了客户一起现场工作的重要性。而在企业实际的实施过程中,由于限制,项目经理及实施人员,以及BA——如果有的话,在虚拟团队中,他们演绎客户的角色,从而使得“客户”也更好地“纳入”到了项目团队中。但应该清楚,这种纳入并不能真正代替真实的客户参与。
对于客户无法全程现场参与的情况,BA的出现是一种弥补。BA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与客户交谈,了解和分析需求,将其制作成用户故事(user story)并将需求传递给开发人员。同时,BA也要在某种参与度较深的情况下代替客户负责功能验收测试(Acceptance test)。而对内,BA显然扮演了客户,那么除了需求提供者的职责,如果需要的话,相应地也要有评价和验收否决的权利。当然,这项工作可以分解为另外的角色来进行。
开发、测试人员进入需求团队,便于他们理解用户故事或者典型的RUP式的用例。一个完整描述的用例可以很方便地导出测例(test case)。而用例和测例是一致的,它描述在一个具体业务场景中可见的需求特征。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可见性写出功能测试,从而驱动这个用户故事的开发,这被称为 Acceptance Driven Development。从整个过程来说,分析和实现的过程就是场景拟合和检验,以及类似于XP中结对式的及时纠偏。各种角色的积极参与在不同角度和层次下的场景拟合,表明需求不是程序员的事情,也不是寄望于抽象出一个BA的角色甚至实例化为一个职位,就可以全能地做出需求定义。
对于角色及其参与方式,我们可以比较如下:
角色及职责 传统的需求参与 敏捷的需求参与
用户/客户 需求的提供者 需求演进的参与者
用户的主要参与方式 陈述 遵循游戏规则的积极的交互参与
BA 需求的定义者 需求的组织者
BA的主要参与方式 前期的调查获取和整理成文档 参与全周期的迭代与演进
开发 需求的接受者和实现者 场景拟合者与改进者
开发的主要参与方式 被传导需求并使之功能化 完成完整的业务场景实现
测试 功能测试 场景测试者(需求测试者)
测试的主要参与方式 找出软件的显性的bug 找出不满足需求逻辑和不能拟合场景的缺陷
表1:需求的主要参与者
(其他的stakeholders并未全部列出,比如PM、QA等)
这些参与者如何工作的呢?我们引入到需求分析的工作形式。
3.2敏捷需求分析工作形式
敏捷宣言强调了客户在一起工作的重要,敏捷是大家在一起高效率地工作,清楚所有沟通上的障碍,关注于增值的活动,从而使得项目更加成功。比如,敏捷联盟所推荐的现场客户工作。但多数情况下,客户都是很忙碌的,很难全力投入到过程中。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BA这个角色,来充当客户的角色。
BA的参与使他变成了需求的组织者,需要使需求分析过程中具备资源快速聚合的能力。而工作方式,在传统之外,可以使用聚议和需求迭代计划会议的形式。
敏捷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。聚议是一种面对面的最好形式,它能促成问题从多个角度的现场核清。在前期的高层访谈之后,需求分析过程中至少要有以下的准备:(1)明确业务价值及其所推导的业务场景;(2)范围划分使得每个议题都有独立的业务价值,对于大而笼统的“需求”,则分解或置入下次迭代,而本次完成的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果。对于需求分析中所用的各种形式,用户其实并不排斥参与——尤其是当他掌握了一定方法并能看到迅速回应带来的好处时,将极大地提升这种兴趣。在某省电信运营商的项目中,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一点。用户明白积极参与的好处时,能主动从业务角度审视自己的需求,删减调整并作出易理解的文档。在一个已经实施的项目中做增量改进时,用户参与尤为重要,并且能部分地把前端人员从繁琐而低效的沟通(其实只是“传话筒”)和文档化中解脱出来。
迭代是敏捷最显著的形式,而迭代的前提,则是对业务价值分解为用户故事的工作。这些将在下文中讨论。迭代计划会议是一种需求组织方式,在每个迭代开始的时候,由BA主持召开迭代计划会议,在会议上向开发人员解释这个迭代要完成的用户故事,然后由开发人员自由提问,知道他们能够获得足够开始实现该功能的信息。包括了用户参与的需求分析迭代会议,则可适时地作出review,避免错误的扩大和带入下次迭代。
3.3需求分析时机
传统的需求分析时机集中在项目前期,总是遵循前期调研—分析—需求定义,转给开发后需求工作便就此结束,其思想里,便是一次性完整、清楚地做完所有层次的需求,并在整个过程中遵循计划。
敏捷需求分析对这种惯例做出调整,源于其认为:需求的逐步细化过程中,变更是不可避免的;同时,为了快速的商业响应,保证能产出可见、可执行的结果也是必要的。后续的迭代和持续集成保证了需求的演进路线,简言之,需求分析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。

原文转自:http://www.ltesting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