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视危机虚实:贾跃亭,一个梦想家还是一个骗子?(9)

发表于:2016-11-15来源:《财经》杂志作者:《财经》杂志点击数: 标签:乐视
《财经》采访的电动车领域创业者称,只要有资金投入,造出一款中规中矩的电动车是可以实现的。但对标特斯拉,以乐视汽车目前的资金和技术实力,实
 
  《财经》采访的电动车领域创业者称,只要有资金投入,造出一款中规中矩的电动车是可以实现的。但对标特斯拉,以乐视汽车目前的资金和技术实力,实现难度很大。
 
  很长时间以来,某些人将乐视称为“PPT公司”,以调侃这是家擅于画大饼和煽动人心而非踏实做事的公司。但业界人士不可否认,乐视在不断开发布会的同时,确实也做出了一些成绩,比如电视、影视。但和这个庞大的生态和巨额的资本投入相比,目前这些回报远远不够。
 
  七大子生态,目前多处于亏损或起步阶段,难以为乐视带来正向现金流。尤其是汽车产业,由于资金缺口较大,如不能持续获得外部融资,可能成为拖垮整个乐视的罪魁祸首。
 
  “拉长影子并不能拉长自己的身高。”一位上市公司的CEO向《财经》评价,乐视的问题是有道无术,布局的每个模块都是未来,但每个模块用什么步骤、什么方法去完成,考虑极少。当乐视表示愿意停下来,如果资本可以支撑乐视补完这些课,如果它能学会谨慎。那么这次危机对于这家公司而言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
 
  贾跃亭虚实
 
  一个不受限制的梦想家是否比一个骗子更危险?
 
  长期以来,整个乐视集团的决策权高度系于贾跃亭一人,董事会形同虚设,无人可以对贾跃亭形成制衡。外界看来,这或许是乐视今日危机的根源。
 
  刘弘告诉《财经》记者,2014年贾跃亭回国,提出要做汽车,当时召开了一次管理层会议。“非上市公司也无所谓董事会,也没有什么董事会,都是管理层来投票。”
 
  刘弘说,当时包括他在内的多数人,都投出了反对票。“但在乐视控股,投票基本上是没什么用。”他说。
 
  一位乐视网的管理层接受《财经》采访时称,乐视的文化不是民主的文化,这是一家战略决定组织的公司,在重大战略决策上,基本上都以贾跃亭的意志为主。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,”刘弘说,因为一旦掌舵人决定了,大家都会全力以赴去执行。
 
  贾跃亭在11月7日接受腾讯科技的采访中说,乐视在定大战略时没有民主,都由他来决定,但在战术执行上高度民主,甚至拖延。
 
  上述乐视网人士告诉《财经》,当时他说服自己的理由是,“2012年老贾决定做电视,当时也是很多人反对,最后不也做成了吗?”他说,在乐视呆久了,抗压能力会大大增强。这种压力不是来源于职场或者竞争对手,而是公司突如而来的各种风波。
 
  这三年间,乐视高速扩张,内部人员臃肿,为了吸引外部人才,贾跃亭在集团设了上百个总监职位,目前整个乐视员工总数约15000人,而在2015年的员工人数为6000人。“2014年高峰的时候,公司有200个总经理,上百个VP”,一位乐视的老员工称。
 
  一面快速扩张,另一面老板依然严格控制公司的每一笔账目进出。在2015年前很长一段时间内,5000元以上的报销都需要贾亲自签字。
 
  支撑贾跃亭以一对多说服全公司的,除了他长期在乐视内部形成的绝对权威,更有他本人的坚定“信念”。他始终相信,自己不是坐在火山口上,而是坐在金矿上;他相信自己以上市公司为轴展开的产业链整合会创造商业奇迹;他相信,当年他经历的所有风波,所冒的所有风险,所淌过的所有坑,都过了,这一次也不会例外。他在公众和基层员工中的口头禅是——“我们也许会成功,也许会死在成功的路上”、“没有乐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”。
 
  贾跃亭起点低志向高。十几岁就帮父亲在小作坊拉火炉炼钢,经历过最底层的生活。从县级地税局的最底层员工,一路到山西垣曲再到太原,做过印刷、钢材、教育,开过砖厂、电脑培训机构以及快餐店。凭借着敏感的商业嗅觉和勇气,30岁的贾跃亭已在太原某地标建筑租了一层楼做办公室,发展了几百号人,是当时山西著名的通讯系统集成业务商。
 
  贾跃亭认为山西容不下他的梦想,2003年,他带着一个司机、一辆本田商务车及150万人民币,和一位河北籍贯的合伙人一起来到到北京创业,并遇到了刘弘。

原文转自:http://tech.sina.com.cn/i/2016-11-14/doc-ifxxsmic6217701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