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能测试从零开始:LoadRunner入门(11)

发表于:2014-10-11来源:uml.org.cn作者:柳胜点击数: 标签:性能测试
图1-6 用户数-响应时间关系图 (2)定义最优的硬件配置 检测各项系统配置(内存、CPU速度、缓存、适配器、调制解调器)对性能的影响。了解系统体系结构并测

  图1-6 用户数-响应时间关系图

  (2)定义最优的硬件配置

  检测各项系统配置(内存、CPU速度、缓存、适配器、调制解调器)对性能的影响。了解系统体系结构并测试了应用程序响应时间后,您可以度量不同系统配置下的应用程序响应时间,从而确定哪一种设置能够提供理想的性能级别。

  例如,您可以设置三种不同的服务器配置,并针对各个配置运行相同的测试,以确定性能上的差异:

  Ÿ 配置1:1.2GHz、1GB RAM

  Ÿ 配置2:1.2GHz、2GB RAM

  Ÿ 配置3:2.4GHz、1GB RAM

  (3)检查可靠性

  确定系统在连续的高工作负载下的稳定性级别。强制系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任务,以模拟系统在数周或数月的时间内通常会遇到的活动类型。

  (4)查看硬件或软件升级

  执行回归测试,以便对新旧版本的硬件或软件进行比较。您可以查看软件或硬件升级对响应时间(基准)和可靠性的影响。注意:此回归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升级版的新功能,而是查看新版本的效率和可靠性是否与旧版本相同。

  (5)确定瓶颈

  您可以运行测试以确定系统的瓶颈,并确定哪些因素导致性能下降,例如,文件锁定、资源争用和网络过载。将LoadRunner与新的网络和计算机监视工具结合使用以生成负载,并度量系统中不同点的性能,最终找出瓶颈所在的位置。

  (6)度量系统容量

  度量系统容量,并确定系统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能提供多少额外容量。如图1-7所示,要查看容量,您可以查看现有系统中性能与负载间的关系,并确定出现响应时间显著延长的位置。该处通常称为响应时间曲线的“拐点”。

  图1-7 用户数-响应时间拐点图

  我们根据不同的测试目标去选择合适的性能测试设计策略。比如,“度量最终用户响应时间”可以采用负载测试策略,“检查可靠性”就可以用压力测试策略,等等。

  1.3.2 Analysis(分析)

 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:需求分析阶段和性能测试启动阶段

  本步骤的输入:性能需求

  本步骤的输出:达成一致的性能指标列表,性能测试案例文档

  1.分析性能需求

  在这里,要定义性能测试的内容,细化性能需求。

  客户、需求分析人员和测试工程师一起起草一个性能需求标准,对此标准获得一致认同。此标准将用户的需求细化、量化,并能在测试中作为判断依据。

  比如,对于负载测试来说,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细化需求,逐步找出测试关键点。

  测试的对象是什么,例如“被测系统中有负载压力需求的功能点包括哪些?”;“测试中需要模拟哪些部门用户产生的负载压力?”等问题。

  系统配置如何,例如“预计有多少用户并发访问?”;“用户客户端的配置如何?”;“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库”;“服务器怎样和客户端通信?”。

  应用系统的使用模式是什么,例如“使用在什么时间达到高峰期?”;“用户使用该系统是采用B/S运行模式吗?”;“网络设备的吞吐能力如何,每个环节承受多少并发用户?”等问题。

  最后得出的性能测试指标标准至少要包含测试环境、业务规则、期望响应时间等。

  2.分析系统架构

  对硬件和软件组件、系统配置以及典型的使用模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。结合性能测试指标标准,生成性能测试用例。(可参看第10章“进阶LoadRunner高手”的用例设计部分。)

  1.3.3 Metrics(度量)

 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:性能测试设计阶段

  本步骤的输入:细化的性能指标和性能测试案例

  本步骤的输出:和工具相关的场景度量、交易度量、监控器度量和虚拟用户度量等

  度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,它把性能测试本身量化。这个量化的过程因测试工具的不同而异。

  (1)场景的定义,pass/fail的标准

  测试场景包含了性能测试的宏观信息,有测试环境、运行规则和监控数据等。具体可表现为历史数据记录数、虚拟用户数、虚拟用户加载方式、监控指标等。

原文转自:http://www.ltesting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