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集成工具的选择-装载(2)

发表于:2012-05-22来源:新浪博客作者:人月神话点击数: 标签:持续集成
另外配置一个项目要配的就是项目持续集成的流程管理,在我们这里,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流程: Daily Build - QA Build - Integration Build - Release Build。所谓Daily Bu

  另外配置一个项目要配的就是项目持续集成的流程管理,在我们这里,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流程: Daily Build -> QA Build -> Integration Build -> Release Build。所谓Daily Build,顾名思义,就是每天一次的,由development team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畅执行,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,development team要提交到QA那边进行测试,通常是2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,随项目大小不等,QA测试结束之后,如果没有重大的问题,则提交作Integration Test,以保证在模拟的实际环境中能正常工作,最后,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则作Release Build以形成发布版本。对于公司里有一些Team使用敏捷编程的,则需要增加所谓的Commit Test Build,也就是developer在作每一个checkin的时候自动触发一个build,以保证build不会被这个checkin破坏(包括不会破坏unit tests和code quality)。这也是所谓的要作continuous testing和continuous code quality analysis,这些都是通过利用JUnit, NUnit,CheckStyle, PMD,Cobertura,FxCop等工具来实现的。我们在后面也会讲到,这里略过。这个环节里,个人比较喜欢AntHill Pro和QuickBuild,这两个工具都是比较强调流程的,尤其是AntHill Pro更是将其作为卖点。AntHill Pro以工作流的模式来定义这个流程,一个项目可以定义多个的workflow,对应于我们的case,就是定义Daily Build的workflow,定义QA Build的workflow,等等,然后在作promote的时候,通过选择不同的workflow来达到目的。而QuickBuild则是利用已有的configuration的概念,定义不同的Configuration,然后在Configuration的setting里定义一个或多个要promote的configurations。要作promote的时候,则通过点击某个build的promote按钮将其promote到指定的configuration上去,也很方便。使用AntHill的模式,概念上很清晰,因为我们要作的是流程管理嘛,所以workflow会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。而QuickBuild则是把它绑定在Configuration上,使用起来比较简单,但是找起来要费点事,至少对于我而言是这样。Hudson也有类似的流程管理,但是它是自动的,而promote在我们这里是需要人来作review的,也就是说要人去参与,判断究竟使用哪个版本来promote,所以在我们这里,不是很合适。

  在配置项目这个环节里,个人感觉QuickBuild比较灵活,既可以做到很简单的配置,也可以做到非常复杂的配置,而且配置起来方便性非常好。只是术语与其它的CI Server有些不同,需要熟悉一下。

  Build功能

  CI Server最重要的就是Build本身的功能,包括SCM的连接,用户的权限管理,Build工具的支持。首先我们来看看SCM的支持。

  SCM支持

  在这些CI Server中,AntHill Pro和Hudson支持的种类最多,尤其是Hudson,基本上市面上的SCM都有所支持。对于象比较常见的Subversion,CVS,ClearCase,StarTeam,SourceSafe等,各家都已经支持了。而在上一项目中表现较好的QuickBuild,则属于在SCM里支持最少的一家,它还不支持git,Team Foundation Server,这个目前已经很流行的两种SCM,实在有些遗憾。不过瑕不掩瑜,QuickBuild在支持SCM的时候,由于使用变量的支持,却是多家CI Server中最灵活的一家,它可以使用变量来配置SCM的URL,而其它的,则是通过定义一个基本的URL,然后针对不同项目来定义各自的SCM repository。而QuickBuild还有一个它自有的QuickBuild Repository,用于在不同的Configuration中传递artifacts,实际用起来也很方便,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项目里要用到别的项目的artifacts,那么就可以定义一下这个repository。当然,这个功能也可以通过Maven的repository来完成来达到相同的目的。TeamCity也提供了类似的机制,只不过TeamCity的Repository其实就是一个Ivy的扩展。

  SCM的数据在这些CI Server中都有体现,从每一个Build的change sets到历史统计。说明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对于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。其中TeamCity能直接从Web页面上直接调用IDE来打开这些改动的文件是一大亮点,毕竟是做IntelliJ的公司啊!

  用户管理

  这个基本上是每个CI Server的必备功能了,基本上都是既可以用内置的数据库管理(Hudson好像没用数据库),又可以连接LDAP服务器。我只是简单测试了一下,没有深入,也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。

  Build的Dependencies管理 (Dependent Builds)

  在实际的项目中,我们常常会出现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,比如说A项目依赖于B项目,B项目依赖于C项目。所以当我们要编译A项目的时候,我们需要先编译C项目,然后编译B项目,最后再来编译A项目,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,就是保证我们总是使用最新开发的code来编译一个版本,如果发生了什么问题,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究竟是哪个项目break了整个build的流程。这个功能基本上所有的这些CI Server都有提供,而能力各有千秋。TeamCity在这里属于最弱的一个,它只能通过定义Ivy来达到Artifacts在不同项目中的依赖管理,而AntHill Pro,Bamboo和QuickBuild则都有提供两种类型的dependency管理,即artifacts和项目本身的依赖管理。不过TeamCity却有另外的杀手锏,就是导入项目的功能,它支持从IntelliJ的项目,Maven的项目中直接导入创建这种依赖关系。

  分布式Build Pool

  由于公司的项目繁多,平台繁多,对于一个项目需要分布到不同的平台去编译,测试,这时候就需要建立一个Build Pool了,基本上上述各家的CI Server都已经支持了这种分布式的build pool,其实质是利用了grid computing技术来进行管理。也就是一个build server带上一群的build agent,然后把build的任务分布到不同的agent上去执行。在这里不得不再赞一个QuickBuild了(呵呵,这个QuickBuild好像给人惊喜不断啊),其实QuickBuild的agent与其它家的倒没什么不同,只不过就是一个computing unit,关键在于QuickBuild里配置一个configuration,它使用了step的概念(这个QuickBuild的术语倒是不少嘛),这个step在AntHill Pro里也存在,关键在于这个step是可以分布的,也就是说,我配置一个项目的时候,可以定义一系列并行的分布式的step,这样对于管理和收集artifacts非常方便,我们可以定义Test On Windows, Test On Mac, Test On Linux,然后设置一下运行这些step的时候需要什么类型的agent,QuickBuild就可以把这些任务分布到这些平台的agents上去运行了。而其它家的可能是因为收费的方式,象TeamCity,一个build只能在一个agent上运行,我如果要做到同样的效果,就需要定义出三个项目,然后让这三个项目在不同的agents上运行,最后,还要再定义一个项目,让这个项目去收集它们的artifacts,非常麻烦。Bamboo和AntHill也类似于TeamCity。而Hudson在这块的能力很弱,个人感觉不如其它的产品强大,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复杂一些。

原文转自:http://www.ltesting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