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表达需求--CSDN研讨会之二

发表于:2007-04-24来源:作者:点击数: 标签:需求--CSDN之二表达研讨会
主持人: 刚才讨论了很长时间,主要围绕问题焦点就是如何捕获需求。把需求素材都拿到以后,就进入到下一个阶段,就是把这些需求素材整理成文档,也就涉及到下一个话题,也就是需求表达方式。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在目前各位所在的公司,你们在捕获需求之后,
主持人:刚才讨论了很长时间,主要围绕问题焦点就是如何捕获需求。把需求素材都拿到以后,就进入到下一个阶段,就是把这些需求素材整理成文档,也就涉及到下一个话题,也就是需求表达方式。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在目前各位所在的公司,你们在捕获需求之后,你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需求。同样,我这里也有几个选项:需求列表、用例、数据流程图、各种实体关系图、类图、业务流程图。就这有几种表达需求的形式,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吧,看你们采取哪种方式来表达你们的获取需求。

殷志梅:分阶段,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。最开始是列表,然后是流程图等,如果进一步细化的会有类图和流程图。

吴浩刚:这跟产品采用的生命周期模型有关系。

Kristian Persson:我们也是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。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用到列表或者用例场景,在细节的时候,会用类比图。

主持人:在我们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,列表、用例是比较常用的方法,在不同阶段会强调某一种方法。大家分析一下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?

潘加宇:业务流程图表达的并不是直接的需求,而是表达现实里的情况,并没有说我这个软件要做什么,只是现在是怎么回事,算是捕获需求的一种工具,但表达的并不是需求。你也可以说把所有功能和用例串起来变为业务流程图,系统开发以后业务流程图是什么样的?从这个角度来看,业务流程图也可以表达需求,但往往用的业务流程图是描述现实的,现在公司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。并不是说系统怎么做,应该严格来说,是辅助的工具,除非是表达目标业务流程,打算这个系统上马以后公司流程是这样的,这样就表达了需求。需求列表是最通用的。用例组织需求方式用得越来越多,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。

白慧冬:通过业务流程图和客户做交流,获取的是大的需求列表,我会整理成用例图,在项目之前我会得到一个小的需求列表,也是和用户沟通得到的,这小的需求列表是开发人员看的,让开发人员知道根据这个怎么做实现,应该说这三个是我们经常用的东西。我书里面也是这样描述的,我这个人是做什么写什么,不做的就不敢写。

举一个例子吧,02年我在中国电信做过调研,我是先找网通负责人,从相关部门获取了一个大业务的整合,然后找相关人获取信息,在访谈过程中,我的方式是他说我划,我划的是目前业务操作过程,然后我就看,让他提意见,然后我做修改,直到他满意,访谈结束以后,我整理为文档,因为当时中国电信要求出一份全国的工程建设规划文档,再过三四天之后,这之间是访谈其他的人,我会再找他一次,往往当时一个人的想法会有一些冲突或者偶然性,甚至对于不同的人访谈同一个流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,所以我一般会做二到三次的反馈。

主持人:大家对这个案例有何点评呢?你在“需求定义”的过程中,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?

于波:按照需求细化也好,或者实现也好,是偏离用户的需要和需求,竞争力会出来,很多事情就会非常的麻烦。

Kristian Persson:大家要达成协议,比如客户访谈的目的是大家在同一个协议基础上提交需求。像刚才白慧冬所说的之所以反复去做,目的是达到大家都认同,不然的话,客户有很多需求,你成交不了,没有办法实现。

殷志梅:我觉得很多需求不一定是好需求,我以前做过一个用户的需求,用户的需求比较低,我们没法说服用户,结果也没有办法,最后按照用户的方式,有一个合同,希望与计算机界面上的合同做得一模一样,结果花了一百多万,用了几年就扔掉了。我认为对于需求应该以发展眼光来看,因为他们是做外贸的,要随时发展,很多东西都要变化,他没有考虑到这些点,说要完全符合这种模式做,结果也失败了。

于波:Kristian Persson先生用协议,大家共同的理解,我开发商和客户之间,对需求理解的是一致的,如果是一部分相交就麻烦了,通过互相理解,又有一个承诺就出来了,现在把需求到底是什么,做多深,有一个范围,这是对后续的管理是很重要的,很多人仅仅关注功能上,没有关注性能上,也有可能非功能的需求没有关注到。比如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都要考虑进来。再有就是你不仅仅要考虑到客户的需求,还有领导的需求,还要考虑产品是给谁去使用的,也就是最终用户的需求,哪些人要用,他们会怎么想。

潘加宇:我认为需求变化是非常复杂的,虽然认为非常简单的技能能做到,刚才于先生说到需求是一种承诺。在这个前提条件下,按照我里面所说的做,我就能够保证你到达,这是一种契约或者承诺。刚才殷志梅也说了用户满意的不一定就好,比如在台上表演的人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人,在台下第一排看戏的人往往是最重要的人,比如台上演习,演员也很重要,但真正重要是坐在第一排看戏的人。需求怎么写,怎么做,这要考虑第一排的口味,第二排的口味,第三排的口味,用户可能坐在第一、二排,开发人员坐在最后一排,要求性能非常的高,看谁是坐在第一排,谁坐在第二排、第三排,他们对戏有什么要求,这是非常复杂的。

于波:作为开发商也好,作为提供商也好,其实有一个责任教育你的客户变为前瞻性的,刚才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已经阐明了这一点,行业的趋势以及行业规范,比如是贸易性的,要加入WTO或者已经加入了,你肯定要把这部分考虑进来,如果你没有加入进来,可能之后又有需求的变化。

林治宇:我认为还有一个层面,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内部的需求,也就是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解决方案,对于这个怎么来做这是一方面。可能我们会请一些领导、专家、用户坐下来讨论,以这种方式和他们交流,从而引导出一些问题和方案,然后再进行改进。

潘加宇:用例这种技术把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来了,用例是执行者和用户者在台上看戏,比如东方通如果没有用户,是给中间件用的,这依然也有演员,照样有戏上演,照样台下有观众,东方通公司说我只照顾到开发人员的利益,只要用得方便就可以了,而开发人员就坐在最后一排,最大的受众是第一排,东方通公司是坐在第二排,所以要把这些利益关系以及对外做的承诺表达出来,这种技术承诺是非常有价值的。用过以后,做用例开发技术指导,往往做下去的话,是很难的。用例技术用到以后,理解了这一点,就觉得非常的妙,台上有人演戏,台下有很多人看戏,一旦进入这个阶段的话,就会产生很大的利润。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,可以试一试。

于波:从需求和管理来讲,软件开发企业当中怎样贴近客户关系,怎样使产品更加人性化,更接近它,这可能也要充分的考虑。因为刚开始很多人不懂得电脑,还有一种惧怕感,跟这有一些关系,但不完全是这样,中国实行ERP系统,很多人说花了巨资没有用,但也跟后期是否培训有问题。我认为现在不仅仅是开发,还讲究服务,这样可能会更好。无论需求管理也好,需求开发也好,真正是提高产品能力,提高公司效率,提高客户满意度,达到公司真正的经营目的,其他的方法都是以这样为服务的,而不是围绕需求做开发。

潘加宇:我举一个案例,有一个公司做调研的时候,说对于流水线的管理引进计算机管理,但工人说不用,只要手工管理就可以了。厂里面要求严格规范,必然带来工作量的提升。往往有这么几种方案,我可以搞电脑大奖赛什么的,谁得奖,给你发奖,或者我勒令你一定要学这套系统,否则就下岗。真正的需求公司是平衡这方面的利益,既要规范,又要像手写那样方便,把所有的缺陷变为几十个条码,这样比手写更方便,当然唯一的缺陷就是成本高了一点,要买扫描设备。实际上这也对需求公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看能不能平衡,而不是说要牺牲某一方面的利益,否则这个系统也执行不下去。

观众提问:就需求调研这块,我也做了需求调研逐渐面向用户的,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调研工作,因为是解决两个目的,或者两个疑问,第一是用户要的是什么东西?他完成什么工作,比如在现有工作流程上,提高管理,是要实现什么东西?第二,在开发之前,双向沟通当中,我们这样来实现是否能满足你的要求?是否需求调研起到这样的作用呢?

白慧冬:一般没有影响,但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你们公司能不能解决,这是你们要考虑的,但不是需求调研的关键问题,需求调研的关键问题是用户需要什么?以及用户需求了解以后你们到底怎么做。

你用不用原形方法跟用户没有关系,用户关心的是你能不能实现。你所要得到的是用户需要什么东西,关于实现,是你自己的问题。你用再高的技术和再低的技术,跟用户没有关系。

主持人:网上还有网友提问:需求有很多,怎样收集最有价值的需求呢?
于波:跟开发的周期、开发的方式都是有关系的。最后还是双方要达成一致的利益,双方要解决的是什么。

吴浩刚:要确定优先集的需求,以及在哪个阶段开发是最有用的,最后做一个比较,找一个双方更容易接受的方案。

于波:在需求收集或者分析过程当中,我们已经提到这样的问题,做一个简单的需求列表要比较,而且相互之间的需求,不管从哪方面来讲要有一个综合的过程,还要谈需求实现的优先集的问题。刚才用户会不断的提需求,如果需求控制不好的话,就会蔓延增长。现在这种失败的案例已经很多了,对于一些非功能的需求、成本呀,时间进度呀,都需要确定。

原文转自:http://www.ltesting.net